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[品書] 007.《天氣之子》

高一夏天,帆高自故鄉離島離家出走,來到東京。
但獨立生活的夢想很快於現實中破滅,
東京連日的大雨,也彷彿象徵帆高晦暗的未來。

在困頓的生活中,帆高於人潮擁擠的都會一角,
邂逅與弟弟相依為命的不可思議少女──陽菜。
「馬上就會放晴了喔。」
廢棄大樓雜草叢生的屋頂上,在陽菜這句話之後,
烏雲散去、陽光灑落,
灰色的世界恢復了鮮豔色彩……

在氣候異常的時代,被命運捉弄的少年少女,
如何「選擇」自己的生活?

看了一下這本書的出版日期,令人欣喜地發現差不多是一年前,想來這次沒有落後太久。(笑)這本小說和《你的名字》的小說是同時購入,事後證明,這次消費果然是正確的決定。

和這部小說同名的動畫電影在當年一樣造成轟動,在台灣同樣造成一股社會現象級的潮流。想當然耳,我也為這部電影的票房貢獻了一點棉薄之力,只是看完的當下,總覺得略有不足,導致這部電影在我心中的評價就略遜《你的名字》一籌。

既然如此,同為新海誠撰寫的這部作品和《你的名字》小說版,在我心中的評價又是如何呢?我必須很訝異地說,我認為這部作品比《你的名字》小說版來的好。

當然兩者之間也僅只毫釐之差,只是相較於《你的名字》那種字裡行間傳出的虛無飄渺,這部作品給我更加紮實的感覺。而且我必須這麼說,如果想完全看懂這部作品,只看動畫電影是不夠的,或者說,雖然動畫電影和小說算是同時進行的相同故事,但這部小說或許才能完整呈現致個故事。

故事的內容我就不再贅述,簡而言之,就是一個逃家少年在東京的冒險故事。但小說與動畫電影不同的地方是,小說補足了很多動畫電影沒辦法說明的部分,其中最主要的是敘述者當下的心境以及他們的過去。

舉個例子,如果不是讀過小說,我完全不知道夏美的父親居然是經濟官僚。在動畫電影中,夏美就只是一名配角,她確實有她的成長曲線,但是在電影中卻不會對她的背景與心境多做描寫。

基於這個理由,我開始看清當初我認為動畫電影不足的地方。《你的名字》的角色劃分的很清楚,主要角色的刻畫程度和配角有明顯差距,但是在這部作品中,主要角色的刻畫一樣明確,但是在故事中也同時刻畫了幾個重要的配角,其力度甚至不下於主角,但是這些刻畫在電影中卻點到為止。

但是在小說中,對於那些重要的配角,新海誠用正面描述或側面描寫,將電影中做不到的事情,透過小說做到了。我甚至認為,要是新海誠願意多花一點心力,這部小說完全可以寫成一部群像劇,去描寫那些在大都市奮力生存的人物的背影。

話雖然這麼說,但我覺得新海誠在這部作品中處理社會問題的手腕稍嫌不足。首先是帆高,動畫電影中其實沒有明確說明他到底為什麼要離家出走,在小說中也只有簡單帶過他被父親打,故事最後還乖乖的回到島上。那麼,帆高遇到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呢?

如果是家暴,那麼故事中的日本政府到底有沒有做適當處理?如果只是因為單純被打就離家出走,整個故事就顯得有點荒腔走板。觀眾或讀者們到底該稱讚他有行動力,還是該認定他是玻璃心?

同理,陽菜姊弟的狀況也令人不解,在台灣,像陽菜姊弟這樣的狀況鐵定會被通報為高風險家庭,學校或社會局鐵定會及早介入進行安置,姊弟兩人的生活型態看似美好,但實際上應該是不可能發生的。

更不用說走在路上會撿到槍這件事,我雖然明白那是個在特殊地域條件下確實有可能會發生的事,但整體的處理方式我覺得不夠細膩,甚至有點太過刻意。要彰顯權力壓迫,或是社會暴力,應該能有更好的方式,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一把槍就帶過,更別說那把槍實際上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。

最後是這個故事要傳達的內涵。全球暖化、極端氣候這些就暫且放在一邊,故事中提到關於「選擇與犧牲」的概念,應該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。殺一人而救百人的道德困境從古至今皆有,新海誠在故事中讓帆高面對這個問題,我認為有點「太重」了。

當然,帆高最後做出的決定確實符合他的人物設定,但這部分其實能有更多的討論空間。和槍的問題一樣,我認為處理得不夠細緻。這是我覺得最可惜的一點,這種道德困境是最能展現衝突和戲劇張力的地方,但是新海誠選擇草草帶過,幾乎沒有任何價值觀的碰撞,甚至連讓帆高停下來反思的鏡頭都沒有,導致他最後的選擇倒有幾分像小孩子的賭氣。

最後,雖然說了很多缺點,但其實這部小說還是值得一看。如果看過動畫電影的人,這部小說或許能補足你當時沒能理解的部分。沒看過動畫電影的人,看完之後再去看電影,應該更能體會新海誠導演想傳達的的真意。

實體書:博客來金石堂誠品書局

電子書:讀墨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