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

[品書] 002.〈冬日將盡〉

阿根、華珍與方海在盛行做紫砂壺的宜興拜師學藝,豈料文化大革命讓他們的人生驟變、各分東西,也讓教導他們做壺的師父因故死亡。多年以後,方海突如其來的邀約,讓華珍回顧起當年過往,究竟師父的死是意外還是謀殺?

 我的閱讀心得一般都會有雷,以後就不特別標示了。

本作同樣是收錄於《偵探在菜市場裡迷了路(第十八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作品集)》的作品,作者是來是中國的冷水砼。

這篇作品的調性相當特別,一時間我甚至認為這可能不算推理小說,幸好後面依然出現了謎題和解謎橋段。然而,與其說她是推理小說,不如說這是一部帶有推理味的短篇時代小說。

故事設定的時代也相當特別,是二戰後的中國歷史中相對混亂的時期之一──文化大革命。對於現代台灣人來說,對於文革雖然有較為客觀的認識,但對我來說,那依然是個相對魔幻的時代。

在這個魔幻的時代下,作者將場景安排在遠離政治核心的村落中,卻又讓時代的浪潮席捲而來,故事中的描繪,以及主述者蔣華珍的說詞,都帶著洪流中載浮載沉的小人物滄桑,有一種微觀史學的特色。

故事中的角色相當精簡,整體故事也聚焦在四名主要人物身上,搭配上獨特的時代背景,確實有一種掉落到那個時代的感覺。在人物刻畫上,每個主要角色的性格都很鮮明,比如阿根的憨厚、方海的聰慧等,讀起來相對輕鬆,也更能融入故事之中。

這篇故事的詭計其實相對簡單,如果不是配上這個時代背景,篇幅恐怕會袖珍許多。但這個小巧的詭計卻充分發揮它的價值,不只讓整部作品擠身推理作品之林,也成為這部作品的點睛之筆,增加了懸疑性,也提升了可看度。

這部作品的另一個亮點在於「一案多解」,故事中的少女偵探在聽完蔣華珍的說明之後,先後提出三種可能的解答,使用過這種手法的作品不少,但近年來最為人所知的大概還是《愚者的片尾》吧!這種使用相同的資料,卻做出不同結論的作品,我大概寫不出來(笑)。

只是在這部作品中還是有一些令我在意的點,首先,故事裡提到,紫砂泥塑形成壺後不能直接窯燒,否則會爆裂,故事裡也提到密室中的紫砂泥有出現爆裂的狀況。那麼蔣華珍用來製作密室的那塊紫砂泥為什麼沒有發生爆裂的現象?故事中好像沒有針對這點做出解釋。

其次,關於解謎少女的身分,我認為作者偷懶了。從故事中可知解謎少女既和蔣華珍沒有淵源,也和方海沒有關係,那麼她的來歷究竟為何?說到底,親身經歷過文革的人,真的能夠無條件的信任別人,讓她代替自己執行人生中這麼重要的事嗎?

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師父身上,根據蔣華珍的說法,師父是個有傲氣的知識份子,因為不想在作品上刻上革命標語而被趕出來,故事最後被紅衛兵折磨。在這種條件下還願意相信人性,我認為合理,但師父的遺書中提及「偉大的國家」……他是否忘了他的處境全是「國家」帶給他的?又或者他所謂的「國家」其實另有所指?

撇除掉這些問題,我認為這部作品雖然闡述了一場時代的悲劇,卻輕鬆易讀,文筆是我認為在五部作品中數一數二的好,是瑕不掩瑜之作。

實體書:博客來三民金石堂

電子書:讀墨全本單篇 
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