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抗爭而被捕入獄的我,每天最幸福的時刻,就是女友小寧來探望的十五分鐘。沒想到當我出獄後,竟發現小寧已經死了,而這一切,似乎和我們約會的祕密基地──山上的那座鐵皮屋有關……
本作也是今年台灣推理協會徵文獎的決選作品,收錄於《鐵皮屋裡的螢火蟲(第十九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作品集)》,作者是香港作家何其美。
這部作品是相對四平八穩的作品,作者用適當的篇幅將一個故事完整地說完。相較於前面兩部作品,這部作品沒有絢麗的包裝,沒有驚天的詭計,作者只是單純的描述發生在香港的一起命案,分類上偏向社會派。
一如前述,這部作品的故事相當單純,主角因為參加香港抗爭而被捕入獄,四年後出獄卻發現女友已經過世,而女友過世的原因竟是因為她捲入一起殺警案。
對我來說,與其說作者是在寫推理小說,不如說他使用「推理小說」這個載體,對香港的現狀進行控訴。從這部作品的字裡行間,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作者的憤怒,不論是對香港警察、香港政府,或是所謂建制派的媒體或相關人士。
我認為這沒什麼不好,畢竟文學作品本來就是反映時代的一個重要工具,文學家身處不同的背景,其創作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。台灣也曾經歷過各種文學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,也都反映了該時代的社會特徵。這兩年來,香港的際遇確實值得被好好地寫下來。
然而,這部作品畢竟是推理小說,即使他多麼具有時代意義,最終還是要回到推理小說的本質,這算是類型小說的宿命吧。
本作的推理線其實相當簡單,要說詭計,其實也只有一個交換身分的詭計,整體來說相當單純,也適合這部作品的篇幅(從頁數上來看,這部作品是四部作品中最短的,而且是肉眼可見的差距)。不過這部作品還是有一些小缺陷,比方說,不論在故事的前段或後段,發現死者的時間都是五月十四號,唯獨在第148頁,發現屍體的時間變成五月十號。
除此之外,推理小說的一個重點在於公平性,亦即能讓讀者用相同的線索推理出兇手到底是誰,然而本作的兇手直到解謎篇才終於登場。本作的扉頁是127頁,結束在160頁,兇手第一次出現是在154頁(就算用最寬的角度算也只能算到153頁),在此之前,兇手別說現身,就連名字也沒被提起過。
我自己不是很能接受這種做法,特別是這個交換身分的核心詭計,還需要知道真兇的身形才能確定。我真的很想知道,主角是怎麼知道一個從沒在他眼前出現過,充其量只知道名字的人,他的身形能完成這個詭計?這可不是什麼本格派社會派就能解釋過去的問題,這是紮紮實實的邏輯問題,還有推理小說最重要的公平性問題。
篇名:〈鐵皮屋裡的螢火蟲〉
作者:何其美
收錄於:《鐵皮屋裡的螢火蟲》
出版社:博識出版
書系:TRUTH
--------------------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